粒度分析仪能够准确测量出小尺寸的颗粒,其精度可以达到纳米级别。比如在纳米材料研发中,能准确区分几十纳米甚至更小的颗粒差异,为把控产品质量、研究材料性能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。无论是对于细微的粉末状药物原料,还是电子芯片制造中使用的超细金属颗粒等,都能准确分析其粒度特征。
可以涵盖从几纳米到几百微米甚至更大尺寸的颗粒测量。在化工行业中,既能检测催化剂载体这种微小颗粒的粒度,又能对产品中相对较大颗粒的杂质进行有效分析;在食品领域,无论是细腻的奶粉中微小乳糖颗粒,还是一些谷物粉碎后稍大的颗粒,都可纳入测量范围,满足多样化行业的需求。
许多粒度分析仪实现了自动化操作,只需将样品按要求进行简单处理后放入仪器,设定好相关参数,仪器就能自动完成测量、数据采集与初步分析等一系列流程。相比传统的筛分等手工操作方法,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,并且减少了人为误差,提高了测量的重复性和准确性。
在测量过程中,激光与颗粒之间没有物理接触,不会对颗粒造成损伤或者改变其原有的状态,保证了测量结果反映的是颗粒的真实情况。这对于一些软质、易碎或者活性较高的颗粒样品尤为重要,例如生物制剂中的细胞颗粒、某些特殊功能的有机颗粒等,能够在不破坏其结构和性质的前提下准确测量粒度。
粒度分析仪的使用注意事项:
1.环境要求:仪器应放置在清洁、干燥的环境中,避免灰尘、湿气等对仪器造成损害。
2.预热与稳定:在测量前,应确保仪器预热足够时间,以达到稳定的工作状态。
3.样品处理:样品应进行充分的搅拌和分散,以避免颗粒团聚影响测量结果。
4.参数设置:根据样品的特性和预期的分析结果,合理选择测量参数,如激光功率、散射角度、采样流速等。
5.避免干扰:在测量过程中,应避免外界振动、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干扰。
6.数据解读:在解读测量结果时,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,避免误解或误用数据。
7.定期维护:定期对仪器进行清洁和维护,检查光学部件、流体路径等是否干净无杂质。
8.安全操作:在操作过程中,应遵守仪器的安全操作规程,避免发生意外事故。